在泰國,台灣,或是任何地方,收藏較多聖物或是佛牌的朋友,
除單純乞望保佑及功效外,大體來說,分為二種方向,純收藏與期待獲利二種,
我將它分為學術派與市場派,
這因最後目標不同而有所區別,來說說我認為這二種的分別吧!
一般來說,剛接觸時,都是從信仰開始,進而期待其功能性,
當接觸越深入,目標就分為二種,一種就是想進一步研究,深入並瞭解其歷史,
在這過程中,收藏的數量逐漸增加,加上時間的積累,有些聖物的價值,已非當年收入的價格,
於是乎,有人出讓獲利,有人則暫時不出讓,這就是市場派與學術派的差別。
撇開宗教這個框架,預期收藏而獲利,這是經濟法則,
當然,早年收藏的不一定會增值,但是增值後,會不會拿出來變現獲利,那就是個人的想法。
依收藏方向來說,我是所謂的市場派。
這麼多年來,從開始的懞懂,到現在開始了解泰國佛牌流行的趨勢,
依此判斷,再從錯誤中學習,進而收藏,並有獲利,這或許是商人的本性,
但這不影響我對師父的尊重,因為這在我從事的行業裡,是常見的獲利方式。
或許有朋友會說,販賣佛祖,會有報應,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。
每個佛教徒,你所使用的任何佛教用品,包含佛寺募款而出的聖物,哪一件是用成本價出讓?
若是其中加入了利潤,那是不是就是販賣佛祖?
若人人均照此說,那從佛壇到身上所有關於佛教的用品,均須自己製作,這有可能嗎?
或許有人說,佛寺募款的聖物,有師父加持,當然不可以依一般物品來計算價格,
我認為,加持無價,這個所謂的無價,包含心中對師傅的崇敬跟對效果的期待,
所以當追捧的人多,釋出的人少,自然高價,而未出名的牌或師傅,價格自然低些,
這無關加持好壞或是尊不尊重,僅是正常現象。
影響價格的另外就是時間,有些老牌高價,在於稀有及口碑,若無稀有性及口碑,
就算是歷經千年,價格也無法高升,這也是正常現象。
在世上,任何有形的事物,都有其價格,只是我們覺得物超所值或是昂貴
,這都在希望擁有者的能力跟判斷。
一面佛牌到底應該值多少錢,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曾聽到很多朋友很自豪的說,他收藏的聖物,是不對外流通的。
對此堅持,我深表佩服,但是我有一個疑問,假設當初收入的成本是100銖,今天市場價是100,000銖
若有人想跟你請供,而你又有資金需求,不知你會依何種價位出讓?
若能堅持不出讓,那絕對是值得敬佩的,但若也是超過當年的收入成本出讓,不知這樣算不算販賣佛祖?
我認為所謂的佛教徒,取決於他對事物是否有真正的慈悲心,或是面臨重大事件時道德的判斷,
是否符合佛陀教誨,而不是拘泥在表面的如法。
很多時候,真正能護持寺院,並能有具體幫助的,不是學者,而是那些商人。
所以,撇開有色的眼光,回歸市場,若是能力許可,覺得想收,就收,
若是覺得不值,那就不收,若有需求,就出讓,就這麼簡單,
但是絕對不要超出自己能力,
畢竟,撇開那些神聖的道理,
你若生活在這世界,需要的是現金,而不是滿身的佛牌或加持物!